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依照的標準是什么?安全審定由誰承擔?轉基因食品安全由誰定義?上海市農業(yè)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副所長、農業(yè)部轉基因植物安全檢測中心(上海)常務副主任、教授唐雪明介紹:“目前推向市場的、已經商品化的轉基因食品,都經過了國際安全評價體系嚴格評價,是安全的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組織、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。沒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會把不安全的食品推向市場。這一點請公眾理解和放心。”
評價指南能公開查詢
唐雪明介紹,我國在2004年就成立了全國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,截至目前已發(fā)布99項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評價標準和技術規(guī)范,涵蓋了產品成分檢測、環(huán)境安全檢測、食用安全檢測和標識四個方面。每項標準形成前,相關檢測和評價技術都需要多家有資質的參比實驗室認證評估。國內食物安全檢測的具體實驗參照“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”,指南符合聯合國《生物安全公約》和《國際食品法典》的要求,詳細內容可以公開查詢。
同時,每一個安全評價部門都通過嚴格的國家級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,檢測和評價過程完全獨立進行,具有第三方檢測評價的公正性。
上市食品可放心食用
“什么是安全食品?《國際食品法典》告訴我們‘安全的食品應無毒無害,符合應當有的營養(yǎng)要求,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、亞急性或慢性危害’。”唐雪明表示,轉基因食品同樣適用這個標準。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由170多個國家組成,負責制定國際食品標準,也是WTO承認的國際仲裁機構,食品法典作為唯一、最重要的國際參考標準,有權威性。
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,制定了轉基因領域風險分析原則和指南,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標準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,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,與傳統(tǒng)食品一樣安全,可以放心食用。
安全評價需8到10年
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有一個國際公認的規(guī)范程序和標準,標準內不僅包括對轉入基因和編碼蛋白質的檢測,還包括非預期效應。一種轉基因食品投入市場前,根據不同的轉基因植物及其食用產品的特性,其安全性評價的時間(包括環(huán)境安全評價)平均需要8到10年。“我國實行的是國際上最嚴格的轉基因產品安全檢測標準。目前還沒有發(fā)現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有差別。”
唐雪明稱:“目前已獲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抗蟲水稻,分子特征清晰,未發(fā)現環(huán)境安全不良影響,關鍵營養(yǎng)成分沒有差異,毒性試驗對試驗動物未發(fā)現不良影響,與已知過敏原也沒有同源性。”
懷疑情緒來自多方面
唐雪明承認,轉基因技術有兩面性。由于轉基因技術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天然雜交屏障,實現了物種間基因的直接轉移,也可能對人類、動植物、微生物及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構成潛在風險,是否存在風險是由轉入外源基因的安全性決定的。“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努力將此技術造福人類而將風險降至最低。”他認為,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復雜性和安全評價的科學本質,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(yè)人士才能深刻理解,普通公眾不了解很正常。所以需要澄清混淆視聽的信息。民眾懷疑情緒的產生來自多方面,有科學認知問題和技術認同問題,也有媒體或其他信息平臺傳播信息不充分的問題。除了對轉基因技術本身的科學性不了解,更多是與科學無關的社會因素。“民眾需要科普,如果做一次科普能影響哪怕一兩個人,我就會一直做下去。”
(責任編輯:jinliyiqi)